国内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 上海,这颗太平洋西海岸的明珠、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与厦门大学所在的厦门,均以港立市、因商而兴。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上海与厦门大学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渊源,是厦门大学孕育之所、启航之地,也是众多厦大学子心怀天下、回报社会的一个大舞台。在上海海纳百川而成其大,追求卓越而立其伟的进程中,厦大学子倾情奉献,恰如一束束被誉为“校花”的凤凰花,红艳艳怒放于浦江两岸。
厦门大学校园里的凤凰花
启航之地
上海处于长江与黄浦江的交汇处,在宋代成镇,元代设县,明代筑城,清代开埠,它既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产物,又扮演着中国现代化的肇始者和推进器角色,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
百年前的上海,年11月1日,现代中国的几位著名教育家走进了老靶子路(今武进路)的华侨联合会,他们是时任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的黄炎培,全国青年协会总干事余日章,私立上海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郭秉文,私立上海大同大学校长胡敦复,北洋政府教育部参事邓萃英,厦门教育局局长、福建省立第十三中学校长黄琬。他们作为厦门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应陈嘉庚之邀,前来出席筹备厦门大学成立的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身居异邦的陈嘉庚,始终心怀祖国。他深感祖国积弱乃国民缺乏文化素质教育所致,故而抱着“教育救国”“教育强国”的信念,倾资兴办教育等公益事业。在陈嘉庚的蓝图中,他准备筹建的大学应当是“世界之大学”,因此他选择了当年与世界联系最密切的上海召开筹备会。
会上陈嘉庚报告了捐资倡办厦门大学的初衷,他表示:余信救国之道唯一在教育,并为厦门大学确立了“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阐扬世界文化”的宗旨。会议提出并讨论了有关办校的各种问题,包括成立厦门大学董事会、确定大学行政和教学机构、决定开学时间、推举邓萃英为首任校长等事宜。
年,《申报》的报道
当年11月2日的《申报》郑重地记载了这段历史。毫无疑问,正是在上海,怀抱教育救国理想的一批民族精英谋划了厦门大学的未来,描绘了学校发展的蓝图。
从上海启航,厦大开始了它波澜壮阔的兴学航程。天风海涛,鹭江深长。百年来,厦大人秉持陈嘉庚立校志向,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枝叶相连
厦门大学与上海的高校颇有渊源。年在上海成立的大夏大学,最初的师生主要来自厦门大学。年,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合并,同时调入复旦、同济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成立了华东师范大学。
年,新中国经过3年的努力,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为了适应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对人才的急需,中央决定开展全国高校的院系调整。厦门大学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服从高校教育资源统筹布局,与众多上海的高校结下不解之缘。
年,厦门大学法律系与原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8所高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等合并组建成立华东政法学院,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这就是现在的华东政法大学。厦大也因此被誉为对华东政法大学创办作出重要贡献的大学之一。当时,有53名厦大学生转入华东政法学院,其中包括陈鹏生、张斌生、庄亨浩等。陈鹏生从事法律史学教学和研究,曾任华东政法学院副院长、中国法律史学会会长,也担任过厦门大学上海校友会理事长。他倡议成立的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所,成为当时全国法律院校中第一个此类研究所,年他又在全国第一个招收法文化专业研究生。年,陈鹏生被中国法学会授予“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称号。
年前后,厦门大学企业管理系等多所高校的财经系科相继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该校群贤毕至,成为华东地区著名的财经高等学府,后发展为现在的上海财经大学。
20世纪50年代,厦门大学土木专业部分师生与浙江大学、南京工学院等校的部分工科专业一起调入同济大学,进一步充实了同济大学的工科力量。
经过院系大调整,厦门大学原有专业布局发生重大变化,以自己的无私割舍,为上海乃至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长期以来,厦门大学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沪上高校在人员交流、学术往来、科研合作等方面互动频繁,形成了高校间协同互济、生动活泼的学术风景线。
契合的精神气质
上海是一座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城市,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为上海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厦门大学在百年办学历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弘扬“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精神,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厦大的优良传统与上海的城市精神相得益彰,合于根而契于心。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早期中央领导机构的所在地、早期工人运动的发祥地,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厦门大学与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同一年,是福建省第一个党组织所在地。年,厦大学生罗扬才在厦大组建福建省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并任支部书记,红色基因从此植入厦大并伴随厦大的发展不断传承。
年,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拉开帷幕,“迎五洲客,计天下利”,上海不断用实际行动,诠释开放、创新、包容的鲜明品格。同一时期,厦门大学大力实施全球开放战略,持续深化开放办学,从办学伊始的旨在“与世界之大学相颉颃”到今天初步建成“一带一路”上的教育明珠——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在展示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同时,理解、学习和接纳世界多元文化。时至今日,当你步入厦大校园芙蓉隧道观赏涂鸦墙,当你在校园偶遇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厦大美籍教授潘维廉,当你感慨厦大马来西亚分校为“一带一路”培养民心相通的文化交流使者,厦大的开放包容和走向世界的文化自信或许就已显现其中。
厦门大学芙蓉隧道
追求卓越是上海突出的城市品格,这种品格体现在上海城市发展中,就是其勇于创新、敢于争当世界第一的精神。“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是厦门大学的校训,语出《周易乾》和《礼记大学》。厦大校训把顽强的奋斗精神和积极进取的态度融合到了一起。不难体会,希冀积极向上,奋发图强,以臻尽善尽美,厦门大学校训与上海城市精神,有着共同的信念和一致的追求。
沪上学人在厦大
上海作为对外开放的门户,在设立新式学堂、创办现代大学教育的过程中既领全国风气之先,也为其他大学输送教师。在厦门大学创办初期,很多优秀的教师来自上海或有在上海求学的经历。
周辨明,著名语言学家,是提倡汉语拼音的先驱人物之一,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年厦大初创之际,周辨明就到校任教。有感于陈嘉庚“倾资兴学”的精神,他对厦大感情深厚,贡献了自己全部的心力。他在厦大工作27年,历任外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教务长等职。彼时,初生的厦大正是因为有周辨明等一批名师的加盟而声名远播。
厦门大学校训刻石
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林语堂,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年,林语堂受厦门大学校长之邀,出任厦大文科主任并筹备国学研究院,由于他的到来,一批大师接踵而至。他们把现代科学精神和研究方法带到了厦大,对厦大文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钱伯海,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曾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国务院国民经济统一核算标准总体规划组组长、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创建国民经济学、企业经济学、国民经济统计学、企业经济统计学四门新学科,提出的“国民经济核算平衡原则”为我国建立自有的gdp核算体系作出了卓越贡献。经济学界有人称他为“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之父”。
为厦门大学的百年辉煌奉献自己的光与热的专家学者远不止前述三位,他们各有自己的感人故事和精彩人生。
作家施蛰存,8岁时迁居江苏松江(现属上海市)。年至年间,施蛰存担任厦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上海愚园路号是施先生的旧居,他的书斋“北山楼”得名于福建长汀,当年施先生任教于内迁长汀的厦门大学。“北山”二字寄予了他对长汀、对烽火岁月中在厦大任教时光的深深怀念。
陈汝惠,上海宝山人,爱国作家、教育家。抗战时期,他以笔代枪,创作了大量思想深刻、文字犀利的文学作品,发出抗日救国的呼声。新中国成立后,在首任教育部部长马叙伦的建议和推荐下到厦门大学任教。他热爱学生、倾心教研,对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贡献良多。
据不完全统计,近百年来,厦大各学科领域发光发热的上海籍教职工超过百名。
南强才俊耀浦江
长期以来,上海都是厦大学子所向往的工作、创业的理想家园。怀揣着“志怀祖国,希图报效”的情怀,一代又一代厦大人来到上海这座城市,寄托梦想,成家立业,为上海的发展奉献自己的智慧和汗水。
谢希德,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年考入厦大数理系,毕业后为科学救国求学海外,新中国成立后,历尽曲折返回祖国。谢希德是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的开拓者之一,是我国表面物理研究的先驱者和奠基人。她主持筹建复旦大学物理系半导体专门组,经过十几年不懈努力,建成了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使之成为我国表面物理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地。谢希德是新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校长,是一位富有实践经验的教育家,桃李满天下。她还是一位享有盛誉的社会活动家,她积极参政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