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叫作“上帝的叛徒”,又被授予“名誉博士”,两个不同的名号居然源于其就读过的同一所大学;他是当时中国民族经济的领跑者,有着数不清的“大王”头衔,“火柴大王”是其中最为世人熟知的一个。
他在民族内忧外患时愿毁家纾难,在国家百废待兴时能同舟共济,周总理亲切地称他为“民族工商业者”。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民族实业家刘鸿生。
为走自己的人生路,他忤逆了美国校长
刘鸿生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定海。他的祖父名叫刘维忠,在上海宝善街经营着一家茶园,父亲刘贤喜是当时招商局上海至温州轮船上的总账房,因此家庭虽谈不上大富大贵,但生活还算宽裕。
正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在刘鸿生7岁那年,他的父亲不幸因病告殂,而与此同时,祖父也因年迈体衰,在茶园的经营上越来越力不从心,以致生意日渐惨淡。猛然间,全家十来口人的生活一下子变得拮据起来。
关键时刻,刘鸿生的母亲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她节衣缩食,焚膏继晷,辛勤劳作,在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愣是没有让刘鸿生辍学。
13岁时,刘鸿生进入圣约翰中学就读,他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学习非常刻苦,加上天资聪慧,年,17岁时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从此有了一个英文名字“O.S.Lien”。
圣约翰大学在当时有多牛呢?这是一所教会学校,起初名叫圣约翰书院,创办于年,是中国第一所全部用英文授课的学校。年起,学校开始设立大学课程,并于年正式升格为大学,曾享有“东方哈佛”的美誉。年,该校新闻系并入复旦大学。
年,由于国家进行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被撤销,但它的所属院系分别被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交通大学等名校。可见,能够考取圣约翰大学的刘鸿生是多么出色。
就读圣约翰大学后,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刘鸿生屡次获得奖学金,这些钱足以抵扣高昂的学费,在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的同时,还居然能省出余额来贴补家用,从而减轻了母亲的负担,这让他非常高兴。
但恰在此时,命运又和刘鸿生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圣约翰大学的校长是美国人卜舫济博士,他对刘鸿生特别欣赏,便找到刘鸿生,说打算送其去美国留学,将其培养成一名真正的牧师,等4年学习期满再回到中国留校任教,工资每月元,外加赠送花园洋房一套。
对于自己开出的条件,卜舫济是非常有信心的,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如此优渥的待遇却被刘鸿生委婉地拒绝了。因为在刘鸿生看来,成为牧师与自己的人生理想相去甚远。
作为一名教会学校的学生,刘鸿生的人生最高理想居然不是成为牧师,这对卜舫济来说简直是大逆不道,于是他愤怒地对刘鸿生说:“你是上帝的叛徒,没有资格在这里读书了!”。
就这样,因为人生志愿与校长产生分歧,刘鸿生被勒令退学,而此时他才在圣约翰学习了一年多的时间。
然而谁也不会想到,仅仅十多年后,这位曾经的肄业生竟然化身商界巨贾,衣锦而还,荣归母校。而此时仍旧担任校长的卜舫济对刘鸿生则礼遇有加,不但授予他“名誉博士”的头衔,还聘请他为董事。二人从此冰释前嫌,刘鸿生还大方地为母校捐赠了一栋建筑。
因所爱之人他涉足火柴生意,却毅然守住了“星星之火”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刘鸿生创办了很多在当时来说堪称行业翘楚的民族企业。由于涉足诸多领域,他被冠以众多“大王”的美称,比如“毛纺业大王”“煤炭大王”“火柴大王”等,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实业大王”。
说起刘鸿生为什么会从事火柴生意,一首歌的名字可以概括,那就是《因为爱情》。
离开圣约翰大学的刘鸿生曾在同乡会会长周仰山的推荐下,到英国商人考尔德手下做事。考尔德是当时河北开平矿务局上海办事处的经理,刘鸿生作为他的“跑街”,工作内容是为他卖煤炭。刘鸿生精明能干,做生意有头脑,讲诚信,因此很快就干得风生水起,成为了考尔德的得力干将,到后来考尔德几乎都到了离不开他的地步。
刘鸿生的妻子名叫叶素贞,其父是苏州赫赫有名的燮昌火柴厂老板叶世恭。因为开办企业的缘故,叶家很有钱,可当时的刘鸿生还是个卖煤炭的“跑街”,在叶世恭看来地位太低,所以老头子不同意两个人在一起。但叶素贞对刘鸿生一见倾心,决定非他不嫁,加上亲朋好友的一再劝说,叶世恭才勉强同意了这门婚事。
俗话说“不蒸馒头争口气”,为了扭转岳父对自己的看法,刘鸿生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办一个比岳父的企业还大的火柴厂,让老人家对自己刮目相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却在年的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愤怒的国人开始了抵制洋货的运动。当时的火柴叫“洋火”,其销售市场和生产技术几乎被日本、瑞典等国控制着,国人自己生产的火柴则存在着容易受潮、不易打火、引火头容易掉等缺点。
面对如此现状,在民族大义和个人情感双重作用之下,已经从煤炭生意上聚攒了颇丰财富的刘鸿生,于年1月在苏州成立了鸿生火柴公司。
当然,刘鸿生开办火柴公司也不是光凭一腔热情,之前通过调研他发现,办火柴厂手工劳动较多,资金费用投入较少,经营风险相对较小,而且火柴作为生活必需品可以常销,不愁销路,因此才放手一搏。
一个企业要想成功,产品质量是前提条件。鸿生火柴公司成立之初也走过一段弯路。其实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火柴厂的设备和原料全部来自德国和日本,同时,刘鸿生还高薪聘请了日本技师来厂里传授技术。
可是日本技师心怀叵测,虽受重金敦聘,技术上却不肯倾囊相授,致使火柴质量不过关,用户们取笑刘鸿生的火柴是“烂糊火柴”,工厂一度亏损严重。
当时市场上,国人生产的火柴普遍不过关,因此受到洋品牌的强烈冲击,大批工厂濒临破产。年,叶世恭经营多年的燮昌火柴厂也被迫停业了。尽管自己的日子也不好过,但刘鸿生还是把岳父的厂子接管了下来,因为他相信中国火柴的民族品牌一定能够打响。
痛定思痛,刘鸿生果断解雇了日本技师,同时亲自赴海外考察,并高薪聘请留美回国的化学博士林天骥进行产品研发,严把质量关。
经过半年多的试验,终于彻底解决了火柴头受潮易脱落等技术问题,生产出了合格的产品。鸿生火柴因物美价廉、安全耐用等特点而名噪一时,成为大众喜爱的知名品牌。
在刘鸿生和火柴厂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火柴民族企业的“星星之火”终于被守住了。
“联华制夷”,稳固民族品牌;同舟共济,一心甘赴国忧
当时在市场上,对中国火柴企业构成最大生存威胁的,是瑞典的一家公司,他们生产的凤凰牌火柴几乎垄断了整个市场。为了挤垮所有的中国同行,从年开始,凤凰火柴甚至不惜成本降价倾销。
本来在当时军阀割据的情况下,国内各火柴厂就因生产原料被加上层层重税而危在旦夕,此时更是雪上加霜,许多不堪重负的企业纷纷倒闭。
面对危如累卵的局面,刘鸿生没有坐以待毙,他清楚地认识到只有联合其他火柴公司,企业才有出路。
当时在江苏与鸿生火柴公司成鼎足之势的,是荧昌和中华两家企业,刘鸿生决定与他们联手,这样不但能占据整个江苏市场,还能共同抵御“凤凰”的侵袭。
与此同时,荧昌和中华两家公司也正在为生存发愁,刘鸿生的提议让他们眼前一亮,三家公司一拍即合,于年7月合三为一,成立了大中华火柴公司,刘鸿生任总经理。
新成立的大中华火柴公司工作上分工明确,协作顺畅;技术上取长补短,经验共享,可谓竞争优势明显。成立当年,该公司的产销量已经达到了全国火柴产销量的22%。
成立后不久,大中华火柴公司的年生产能力已经达到15万箱,资本激增至万元,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火柴公司,而刘鸿生也实至名归地得到了“火柴大王”的称号。
实业家与资本家最大的不同在于,资本家一切“利”字当头,趋利而避害;而实业家则在注重经营的同时心怀天下,以国家利益为先,以民族大义为重。刘鸿生就是民族实业家的典型代表。
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淞沪会战后,上海也成为了“地走人形兽,春开鬼面花”的沦陷之地。控制了上海的日本,企图让刘鸿生担任伪商会的会长,为苟且偷生而身负汉奸骂名,这是刘鸿生誓死不愿做的事情。
于是年6月,他偷偷乘坐轮船离开上海,气急败坏的日本人霸占了他在上海的众多产业。
抗战期间,刘鸿生不断为前线提供汽车和大量物资,甚至把自己煤业系统的救护队派去救治伤员。
年,刘鸿生回到了暌别多年的上海。内战爆发后,市面上米珠薪桂,货币通胀严重,而国民党要员的腐化奢靡此时已深入骨髓,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就连刘鸿生企业的市值也一再缩水,这些都让他感慨颇深。
因此上海解放前,他拒绝前往台湾,而是暂时去了香港,并于解放后来到北京。
新中国成立后,刘鸿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的经济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抗美援朝期间,他积极筹集善款,还作为上海工商界的代表带头捐献飞机大炮。
年公私合营时,刘鸿生积极响应,有人问他是否舍得,他说:“等到国家发达了,民族兴旺了,我感到的只能是骄傲和幸福,没有什么舍不得的。”
年10月1日,刘鸿生因病与世长辞,享年69岁。斯人已逝,但他作为民族实业家的爱国精神将与日月同辉,永远焜耀于中华大地。